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探析景德镇传统民居与构成艺术间美的关系以祥(3)

来源:美与时代(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3 朱贻泽宅门楼装饰(来源:《古宅老屋》) 3.3.3 体元素 体更注重三维空间形态中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景德镇民居建筑用“金包银”的做法,外墙只起到

图3 朱贻泽宅门楼装饰(来源:《古宅老屋》)

3.3.3 体元素

体更注重三维空间形态中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景德镇民居建筑用“金包银”的做法,外墙只起到围合封闭的作用,而墙体本身不承重,木构架体系支撑起了整座建筑,一根根木条宛如由一条条线纵横交错搭建成的,每一组纵横交错的木条在垂直方向又构成了一个三维的体面,景德镇民居建筑的木构架符合建筑美学中的构成原理,外部的砖墙材料从四周一面面将木构架体系隐藏包裹住,由此构形出了景德镇民居的外形,“墙倒屋不塌”是景德镇民居的建筑特点,由此可见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审美艺术性和实用性。

3.4 纵横古今的共性与特性

共性主要是论述历史上也是存在这种审美的。古人今人因为时空差距没有对话和交流,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对“美”都进行归纳和表现。古代建筑空间的构成不等同于现代的构成艺术,但是在对“美”的认知审美方面却是相通的,古代没有系统的理论来表述和论述这些“美”的方面。但是当我们用现代构成艺术中的美学原理去分析传统民居建筑时,我们发现古代人的造物艺术手法其实是遵循某种客观规律的。将古代传统民居中的建筑外形美和现代人的当代审美做对比并结合构成艺术去分析,我们得出古人的建造思维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设计思维方法是不谋而合的。纵横古今去评判古人的造物艺术,而造物艺术是来自古人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是对所处的环境意境的心驰神往,这种追求意境美的理念从现代的角度来说是符合构成艺术中“美”的表现形式。景德镇民居建筑的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大美学框架下产生的美学共性是可以融会贯通的。特性是构成艺术在现代设计中逐渐转变成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是以构成艺术为基础和理论去指导完成创作实践过程的,古人则是通过实践和审美经验来总结归纳他们的建筑形式美。所以说无论是共性还是特性,它们关于“美”的理解是相通的。共性中的特性是古代人是通过对“美”的感知力去构造建筑形式美,现代人是基于前人的经验理论体系才去进行建筑设计。

4 对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古人的经验总结引领现代设计思维的发展,所以说,古代传统民居的建筑“美”与现代构成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古代的建筑美学为我们现代的构成艺术奠定了一个早期的理论基础,我们现代的建筑都是通过古代传统民居不断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设计来的。古代传统民居形式美对我们现代建筑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通过探析景德镇传统民居与构成艺术间美的关系,吸取景德镇传统民居中的精华部分,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在设计中将这些精华部分发扬光大,这点对我们艺术设计的长久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图注:

[1] 景德镇市建设局编.景德镇市城乡建设志[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王瑞华.构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123-124.

[3] 景德镇市文物局编.景德镇市文物志[M].北京:北京长青藤印务有限公司,2007.

[4] 黄浩.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江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徐津.论徽州古建筑的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9.(13):111-112.

[6] 张盛.江西省景德镇地区明代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D].河北科技大学 2011.5.

[7] 周广鹤.中庭空间中天窗形态的生成逻辑[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6.

[8] 朱爱民.景德镇:追寻千年窑火的文明[N].东莞时报,

[9] 田朝阳,闫一冰,卫红.基于线、形分析的中外园林空间解读[J].中国园林,2015(01):94-100.

[10] 姚赯,蔡晴.中国古建筑丛书江西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11] 王雪凡.探讨构成艺术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01):90-91.

[12] 唐璐.地域文化影响下景德镇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6.

[13] 赖海强.“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艺术评鉴,2017.(13):173+166.

[14] 姚亚平,张天清,陈立立.江西历史名村文化档案古宅老屋[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3.

田鸿喜,男,汉族,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上)》 网址: http://www.mysdzz.cn/qikandaodu/2021/0707/684.html

上一篇:浅探外宣英译中诗词翻译信与美的辩证统一
下一篇:打开眼界来审美

美与时代(上)投稿 | 美与时代(上)编辑部| 美与时代(上)版面费 | 美与时代(上)论文发表 | 美与时代(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与时代(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