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雨景在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蕴

来源:美与时代(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唐玉超,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一、恍惚、变幻的美学特征 雨既是实的,也是虚的。《老子》中有一则以风箱喻“道”的话:“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即

文:唐玉超,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一、恍惚、变幻的美学特征

雨既是实的,也是虚的。《老子》中有一则以风箱喻“道”的话:“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即将天地之间比喻成一个风箱(橐籥),充满了虚空。这种虚空不是绝对的全无,而是蕴含着“实”的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状态。这种虚空象征着万物的流动,蕴含着生命之气,而“雨”如同一团湿气在大自然间不断地流动、运化,才有了不竭的生命。同时,正是这种“虚”让人们的视线变得模糊,“虚空”的营造让事物与观者之间增添了几分距离感。而正是这份距离感,让事物产生了神秘感、产生了美感,让观者的视野伸向远方,充满着变幻,也让观者产生无限的幻想,即山水画中的“留白”也正是营造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便衍生出“意境”。“雨”让平日清晰的物象变得虚无不定、似有似无。有时甚至远处的景象完全被雨水遮挡住,认为前方茫茫“疑无路”时,雨停了才发现壮丽河山就在眼前,这种奇妙就在于“雨”让世间万物与观者之间产生距离之美。“雨景”给予世人的也正是这种“虚实相生”的视野,濛濛细雨、滂沱大雨都让眼前的世界变得虚实相生、迷离变幻,距离也让世人产生思念与惆怅。

“雨”不仅有“虚”的美学特征,还具有“恍”的特性。老子曾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是一个的过程,最终又归于无。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中,“有”刚刚“恍惚”有形,已经隐约地呈现为“象”“物”“精”。这里的“恍”指代一种不确定性,有一种闪烁不定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若有若无。

而这种闪烁不定恰与自然界的“雨”相通。“雨”也是恍惚不定的,让清晰的世界蒙上了一层面纱,让物象仅隐约呈现,这不禁给事物增添了几分含蓄之美。就像隔着雾的花、隔着烟霭的山,都比在无雾无烟的状态下更具朦胧的美感。“雨”仿佛在“虚”与“恍”中找到了归宿,“雨”的情感化也渗透到了画家的心。

传为元代高克恭的作品《林峦烟雨图》可以说尽显雨景的恍惚之态,整幅画面云雾盘绕,湿气迷蒙。近处的植被茂密,生意盎然,较远景描绘的烟山云树更加清晰苍郁。中远景用墨淡雅,层次分明,云遮雾绕。中景隐隐约约地能看到几株植被,若隐若现,雨雾打湿的丛林变得恍惚不定,有种半遮半掩的含蓄美。后景的远山笼罩在朦胧烟雨中,雨中的云雾悬挂在半山腰,巍峨的群山被云雾遮盖的恍惚有象,有的只能看到山头。下雨时的雨雾让整幅画面产生一种不确定性,有种隔雾看花的体验,看不清前方的山石、植被具体形貌,只能星星点点地看到部分景象,恍恍惚惚、若有若无。

雨景的变幻莫测体现到山水画中便是虚实结合的空灵之境,米友仁的《溪山烟雨轴》表现出雨景的萧疏之感。此画用色淡雅,虚实相生、变幻淋漓。奇峰、植被、江水都未做细致刻画,而是用淡墨渍染,没有轮廓线,体现出一种雨中“虚境”,山石略湿几处墨点,浓淡相宜。画面中的留白较多,呈现一种冲淡之美,虚处的留白更是让人觉得江水漫漫遥无止尽,给人一种距离感,体现雨天中的云雾变幻,雨水就像一缕轻纱“隔”着我们的视线,令实景变为虚景,虚实明暗相互过渡,增添了“距离美”,也令观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二、氤氲、飘渺的艺术表征

中国山水画画的是山水之景,更是山水之“气”,而雨水总让自然界呈现蒙蒙湿气、烟云环绕的景象,眼前的景物也被这团湿气包围着,天地间浑然一体,好似万物萌生,宇宙间充满“蒙”的气象。天地间的朦胧美,可以说是突出了雨意象中最本质的美,是一种迷离混沌、迷蒙模糊的朦胧之美。朦胧之美中涉及到的“蒙”的概念出自《易传》:“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蒙”是“物之穉也”,这样看来,“蒙”就是表示万物已开始萌生,处于一种微弱的状态,且 “蒙”具有“萌”的意思。《彖传》还把“蒙”进一步解释为“蒙亨”,所谓“蒙亨”就是讲在阴(柔)阳(刚)交合、万物萌生之际,可以举行享祭。根据这些解释可知,“蒙”也象征着天地万物那种阴阳交合、浑然统一的整体状态。这种状态恰与雨天时天地间烟雨蒙蒙、有物混成一致。也同石涛所提出的“氤氲”之态类似,“氤氲不分,是谓混沌”。“氤氲”体现出云树烟柳、云雾缭绕、“气”与“光”相交动荡的样子。山水画中“元气淋漓”的境界,即是对“氤氲”的最好表达,画面多湿笔渲染、浓雾烟霭,呈现一种漫天迷蒙之景,象征着万物蒙生的混沌迷离之态,湿气水气随着墨香迎面扑来。因此,朦胧烟雨之所以给人美感,是因为雨丝氤氲的一片迷蒙模糊了景观的轮廓,人与景观之间有了间隔,“隔”出了的迷蒙景象便成了诗意。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上)》 网址: http://www.mysdzz.cn/zonghexinwen/2022/0424/839.html

上一篇:大同地区古村落寺庙壁画的调研与分析
下一篇:2022年文化传承 当代艺术模范人物——范朝霞

美与时代(上)投稿 | 美与时代(上)编辑部| 美与时代(上)版面费 | 美与时代(上)论文发表 | 美与时代(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与时代(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