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打开眼界来审美

来源:美与时代(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审美过程中,当我们认为一件事物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那是因为我们与这件事物已经形成了一种共在的关系。就比如一棵小草,它是与我们的生命相关的,从起初这

在审美过程中,当我们认为一件事物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那是因为我们与这件事物已经形成了一种共在的关系。就比如一棵小草,它是与我们的生命相关的,从起初这个生命被我们发现,然后再到我们审美的过程中,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讲这个审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明朗万物的过程,或者说明朗万物的过程就是发现世界意义的过程。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做到的首先就是要与其融为一体,此时的我们并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其次才需要我们去认识万物,要求我们去把外在的世界当作我们的审美对象,因此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打开眼界,明朗万物。

一、审美过程中打开眼界的必要性

董其昌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曾谈秋水篇,懒写名山照。”表达的就是当他读过庄子的《秋水篇》之后,就不再画名山大川了,因为有名山就有无名之山,有高山就有低山,有全景式的山水就有小景。[1]如果这样,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又怎么能够与美学有关呢?用这样相对的观点来看事物,实际上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审美态度,所以我们从数量上来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美的,是不是有价值的并不可靠。还有如果美学研究的对象只限定在有“名”的事物上,而却把其余的事物都排除在外,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名”也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面,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有名的事物上,而是要打开眼界。

老子认为:“大成若缺”。这并不说明老子是模糊美学,残缺美学又或者是混沌美学的代表者,反而老子的这种观点是帮助我们去除掉遮蔽,不受干扰,从而用智慧的双眼来看清这个世界真正美的所在。我想,在老子看来,如果我们用布满灰尘的眼睛去发现美,或者说用充满欲望的眼睛去发现美,所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不纯粹、不真实的。然而一棵小草一定是个真实的存在,即便再不起眼,它也拥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

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被当作是中国绘画的纲领,也应该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这其中的“造化”与“心源”其实是一体的[2],这与上面所谈到的一棵小草的真是一样的,所谓真实一定是独立自在的,是人与自然共成一体。一棵小草的意义便在于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并不是小的,不是无名的,不是丑的,不是残缺的,更不是虚假的。这就要求看事物的观点必须是宽泛的、综合性的。

之前在赵农教授的讲座上也同样提到了这个问题,无论是音乐、舞蹈、书画,这些艺术修养的综合性是不能缺乏的,意思是看问题不能单向地看,得要拓宽自己的眼界,就像艺术史的研究中,考古学家只是挖掘、鉴定,博物馆的人员只是整理、论证,画家只是注意研究对象的形体,这样并不能展现出一个综合的艺术史,只能说是个人的艺术史。[3]

就如目前,研究学习艺术,我们都只是从个人的小小领域来研究,或许已经被自己的专业所局限、束缚住了。就如我作为一名国画专业学生,看作品便以国画当中所讲究的构图、运笔、用墨……去分析,从来不会结合西方油画中的结构、角度、透视来看。觉得传统国画就是平面化的,是不讲究这些西方透视的,看起来是一直在研究学习自己的专业,但似乎越来越带有个人的偏见去看事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碰到许多难题,但这些难题其实大多都是自己给自己设限制造成的。所以无论是做艺术研究还是美学研究,在此之前打开眼界是很有必要的。

二、如何“审”何为“美”

然而在打开眼界之后,下一步便应该研究如何来“审美”。“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即详细、周密地仔细思考,反复地分析、推究。如果说打开眼界这个过程相当于农民播种的环节,那么“审”便相当于农民收获的环节,很显然“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学会“看”,“看”就分为“看见”和“看到”。我们经常会去看作品,不管是去看展览还是在网上浏览,但说实话,我们的看就仅仅只是看见,并没有看到。说明什么,“看见”不同于“看到”,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看见就仅仅只是“为目”的方式,看到则是“为腹”的途径。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为目”,而是要“为腹”,目是感官,仅仅观察、把握外在世界。而“为腹”则是不被外界各种纷乱繁杂的事物所迷乱,尊崇内在最真实的一面。这就与上面所提到的明朗万物的过程是相似的,就还是这一棵小草,在审美过程中先不要把这棵小草当作审美对象,带着个人的情感去认识这棵小草,而是首先要与其化为一体,此时的我们并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因为美是需要体验的,美是需要我们用生命融入这件事物中去体会它的趣味与妙韵的。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上)》 网址: http://www.mysdzz.cn/qikandaodu/2021/0707/685.html

上一篇:探析景德镇传统民居与构成艺术间美的关系以祥
下一篇: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美与时代(上)投稿 | 美与时代(上)编辑部| 美与时代(上)版面费 | 美与时代(上)论文发表 | 美与时代(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与时代(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