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经典与时代关于父子相隐的争议与反思(6)

来源:美与时代(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问题是,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近代以来,我们知识界的一些人一直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戕,总是觉得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好,甚至说我们的民

问题是,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近代以来,我们知识界的一些人一直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戕,总是觉得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好,甚至说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有问题,自己否定自己,由此出发,历史上无数入侵者没有办到的亡国灭种的事,我们今天这些自谓先进、现代、后现代的人可能反而办到了,即自己消灭了自己。用彭林先生的话讲就是我们在办古代匈奴、清军、八国联军、日本武士道想办到而没有办到的事,即亡国亡族。为此,彭林先生描述了一种清华精神:“清华大学最初是用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从建筑到学制全部西化。但是当时的清华师生已经意识到,一个民族国家要自强除了物质科技的学习以外,还需要民族精神的自强,科技可以引进,民族精神也需要引进么?科技可以进口,民族精神也要进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只能是西方的附庸,民族独立与自强则无法谈起。因为即使是积极学习西方、拜服西方的日本和韩国,也没有主动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1925年清华大学废除了欧美教育体系,成立了自主的教育体系,设立大学部,创建国学院。曹云祥校长说:‘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之教育,’而‘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为此方能实现中国之自强。由此开始聘任了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这个举措就是要为当日之中国找回国魂,魂没了,国灭族亡还会远么?这也是老清华人的精神。’”[15]320-321此言足以省人!

[1]邓晓芒.对儒家“亲亲互隐”的判决性实验[J].南风窗,2010(23):96.

[2]黄裕生.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J].中国哲学史,2003(3):18.

[3]刘喜珍.“亲亲互隐”与代际公正[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6):53.

[4]郭齐勇.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J].江苏社会科学,2005(3):1-5.

[5]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M].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6]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梁启超.新民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8]留白.“亲亲互隐”的迷局[J].社会科学论坛,2008(9):49.

[9]林桂榛.何谓“隐”与“直”:《论语》“父子相为隐”章考[J].孔子研究,2009(3):47.

[10]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1]黄静嘉.中国法制史论述丛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范忠信.亲亲相为隐:中外法律的共同传统[J].比较法研究,1997(2):115.

[13]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5]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上)》 网址: http://www.mysdzz.cn/qikandaodu/2021/0303/599.html

上一篇: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伦理价值
下一篇:当今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五大心理特点

美与时代(上)投稿 | 美与时代(上)编辑部| 美与时代(上)版面费 | 美与时代(上)论文发表 | 美与时代(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与时代(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